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长宁将军第90节(2 / 2)


  高贺一惊。

  “不推她,难道推你?”他又冷哼一声,“她是不是最合适的领战之人,朕比你更清楚!不曾发兵也就罢了,战事已进行到此地步,耗举国之力,钱花了,全部铺排开了,就这么收住?你们这些到了此刻还在叫着退兵议和的人,朕不得不怀疑,不是真的蠢到一叶障目的地步,就是有心要亡我大魏!”

  高贺从未见过这少年露出如此的咄咄逼人之态,心下不禁发虚,慌忙叩首:“陛下明鉴!臣一片忠心,日月可鉴!只是从前受过先帝遗命,担心他以战揽功,要对陛下不利,是两害相衡,取其轻而已!”

  他说完,再次俯首下去,不敢抬头。片刻后,耳边除了李太妃那焦急的劝声,不再闻听少帝发声。他再抬目,见面前的少年自顾微微仰头,目光落在头顶的方向,仿佛在凝神看着什么,便悄悄扭头循着望去,发现那是耸立在殿顶上的一尊高大的琉璃鸱吻。

  从这角度看去,那鸱吻之首,仿若直插云霄,俾睨凡尘。

  他一时不明所以,也不敢再贸然出声,只得再次低头,心里吃不准这少年到底意欲何为,又见贾貅盯着自己,心里焦躁,不敢乱动,正无计可施,突然,耳边又听到一道声音传来。

  “叫你的人配合兰荣控制天门司,把陈伦阻在宫外。”

  “今早朝会过后,朕自会留摄政王。”

  少年淡淡说完,转身离去,贾貅紧紧跟随。

  高贺回过了神,胸下心口狂跳,又一阵狂喜。

  他明白了!这位少年皇帝,终于是下了决心了!

  如今北方战事还没看到成果,以束慎徽的心计,今早朝会之上,当着群臣的面,他不可能和少帝翻脸作乱。除非他不顾天下悠悠之口,公然造反——倘若这样的话,他也不必费劲心力去筹划这场北方大战了。何况,殿内还有贾貅带着殿卫盯着。今早的朝会,他是翻不出大浪的,即便他要反击,也须等到朝会结束之后。

  他应是急着要将姜家之女推上统帅之位,这才坚持照着原计划上朝。

  对于他们而言,牢牢控制住陈伦,是整件事的关键所在。

  他不会想到,少帝比他更快一步。今日朝会过后,待百官散去,少帝难道是要将他当场诛杀?

  高贺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猜测。倘若他是少帝,他只需夺权,然后将人囚禁,留着性命,以他继续稳住雁门大军。待战事结束之后,收回军权,到了那时,是生是死,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了。

  “臣遵旨!”

  高贺朝着那道离去的背影叩首,心中终于大定。

  束戬走在去往的大殿的宫道之上,脚步如同踩在云堆之中,虚浮无比。

  这个清早,他从南门回到帝宫,整个人是浑浑噩噩的。当听到宣政殿的方向隐隐传来上朝的鼓声,他只想将殿门关得紧紧,从此再也不用出去了,不用和他的三皇叔去面对面。

  然而,那令他恐惧的催朝的鼓声,却始终不肯停。

  在他第三次接到宫人的传话,说摄政王领着百官在那里等待皇帝陛下升殿,慢慢地,他彻底地清醒了过来。

  事已至此地步,他是不可能再逃避了。

  这是他必须要去直面的一个死局。

  倘若在从前,有人告诉他,今日会发生如此的事,他定会嗤之以鼻。他会用坚定的语气直接说,倘若他的三皇叔想要皇位,他巴不得让给他。

  然而现在,他做不到了。

  他没法做到。

  他更不知道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自己就走到了这一步。

  他亲口下令,去对付那个他原本最为信任的人。

  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荒唐,不真实,如同一个噩梦。

  他想起来就恨,恨他那个死了还不放过他的父皇,恨活着的李太妃,恨高贺和兰荣,恨所有将他推向这万劫不复深渊的人。

  倘若没有他们,一切都还是从前的模样。

  是他们联合起来,令他陷入了如此的绝地,再也没法回头了。

  待到将来,他是绝不会放过这些人的。

  停在宫道之上,束戬抬起他泛红的眼,透过垂在他额面之前的道道珠旒,望着前方那座在晨曦掩映之下跃入眼帘的巍峨的大殿之顶,在心里冷冷地想道。

  时刻不停地朝前流逝。宣政殿内渐渐映入曙光,照出了一张张神色各异的脸。

  众臣疑虑不已,但见摄政王始终稳稳立在前方,背影平静,也只能按捺下情绪,随他一道等待。

  终于,在天大亮的时候,先是兰荣匆匆入殿。他微微低头,在众人的注目之下,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,随即垂目,一动不动。接着是高贺。他却和兰荣不同,昂首阔步,面带隐隐笑意,和闻声纷纷望向自己的人点头致意,经过兰荣身旁,眼角余光带了几分鄙视,扫他一眼,最后停在自己的位上。

  殿内起了一阵短暂的骚动。立在最前方的那道身影却仿佛未曾觉察,始终凝定。

  再片刻,忽然殿深之处,传出一道拖长的响亮传报之声:“陛下驾到——”

  众人纷纷举目,看见少帝在仪仗的引领之下入了殿。

  束慎徽带着身后的文武百官跪迎。少年登上高台,入座,开口平身,用低沉的嗓音称今早体感不适,休息过后,方始到来。

  群臣纷纷上言慰君。

  这时已是卯时四刻。

  今日的这场朝会,整整推迟了半个时辰,开始议事之后,起初,和众人料想的一样,摄政王提请少帝,复议三日前曾引发过轩然大波的那道来自姜祖望的奏请。

  他说:“先帝因功而封其长宁之号,岂因她是谁人之女?她深谙北境之势,屡立大功,又得部将推崇,以她之能,足以担当。臣以为除她之外,此重要之位,也无人可以胜任。”

  贤王紧随在后,出言赞同。方清等人陆陆续续也表了态。

  接着,那些不敢出声的人便发现,三天前原本带头反对的高贺此刻竟默不作声。

  他不发声,跟着他的那拨人自然也不敢擅自发话,只不住地暗暗望他。但他今日竟好似哑了似的,始终不见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