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长宁将军第84节(2 / 2)


  她的语气极是坚定。

  姜祖望略一沉吟,出去后,依言抚众。将士便知,这应当是摄政王妃那里有底,连日的浮躁,这才平息,正要散去,大营外忽然又起了一阵喧哗,传讯兵奔入通报:“大将军!朝廷圣旨送至,命大将军出帐迎旨!”

  姜祖望迅速出去,领着部将来到辕门之外,见一队人马停在那里,果然,是从长安出发沿途接力加急方才赶到的信丞,送到了那道亟盼中的圣旨。

  当今皇帝封姜祖望为兵马大元帅,授虎符,加赐尚方斩马宝剑,可自行斟酌任用部将,择日出兵雁门,收复北境。

  姜祖望下跪接旨,当晚,消息传开,从去年底开始就聚集在了这里待战的十里连营沸腾了,将士鼓噪,军心振奋。姜祖望又连夜召开一个由军中将领参加的会议,确定出兵之日,安排战前检阅,宣告战事正式启动。

  这个战前会开到深夜方结束。

  姜含元最后走的,看着父亲。他站在沙盘前,弯腰在各个战略要点插着小旗,丝毫没有困乏之意,咳几声,随即压下,精神极是矍铄,人也仿佛陡然年轻了十岁。

  她知他半生所盼,今日终于到来,心里不禁有些欣慰,却不知为何,又似带了几分感伤。

  她站在一旁,默默伴着。

  姜祖望又过完一遍战略,抬头看见女儿还在,催促:“你怎还在?不早了,快去休息!”见女儿欲言又止,顿悟,忙道:“爹也去歇了!你放心,爹如今一切都好,不会耽误战事!”

  去年束慎徽召来良医,虽赶不上舅父,但替父亲诊治后,重开了些药,他一直有遵医嘱在服用。

  姜含元点头:“好。”

  她退出父亲的大帐,迎着夜风,一边慢慢行走,一边眺望着远处那点缀在大片连营当中的点点营火,心潮起伏,待行到自己的寝帐前,看到亲兵领着一个人来,说道:“将军,晚上到了一位长安来的人,道是奉了摄政王的命,来给王妃送物。”

  那人上前,躬身唤她王妃。姜含元认了出来,竟是王府的侍卫统领王仁,不禁惊讶,问是何物。

  王仁从身上解下绑紧的东西,双手递上,恭敬地道:“启禀王妃,便是此物。”

  姜含元接过,略略托了托,觉包在内中的似是长匣之类的物件,压下疑惑,点头道了句辛苦,又问:“他是否有话?”

  “正是。殿下说,当初求娶王妃之时,便备了此物。如今又送来,请王妃务必好生保管,以备将来之用。”

  姜含元听完,愈发莫名其妙,又问:“他可还有别话?”

  王仁摇头:“此为全部。卑职怕路上耽搁了,自己过来,好亲手交给王妃。物件送到,明早卑职便就回去。”

  借着近旁火杖的光,姜含元见他风尘仆仆,面带倦色,显然是疾行赶路而来的,忙叫亲兵带他去休息,自己拿着东西转身入帐,迫不及待地解开了包在外面的封布,露出一口长匣。

  这是刀匣,她见过的,并不陌生。她已猜到里面是什么了。

  她飞快地打开匣盖,果然,那把熟悉的聘刀,一下跃入眼帘。

  第90章

  姜含元慢慢拔刀出鞘,只见刀刃迎着烛火,泛着雪芒之色,寒光逼人。

  她看了片刻,将短刀插回那口镶着宝石的华丽刀鞘之中,走起了神。

  他这是何意,怎忽然派人送来这把去年出京前她留下的刀?

  难道是他终于忆起旧事,悟了她当日对他说的那一番话,以这种委婉的方式,作为回应?

  她第一反应便是如此,然而心才微悸了下,想到王仁带来的话,立刻便否认了这个猜测。

  完全不像。

  那么,难道是他突然想到四月间的事,希望能将这把对两人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宝刀放在她的身边?毕竟,上回两人分开之时,就连姜含元自己也清楚地感觉得到,他们之间情感暗涌,关系微妙,和四月间已是完全不同。

  她凝视着面前的刀,想起在云落城的谷地他静静伴她渡过的那几日,一阵暖意如潺潺的溪流,缓缓从她心底涌出。那是微微酸涩,却又带着几分淡淡甜蜜的感觉,但是慢慢地,她又迟疑了起来,觉得依然不大像。

  他回到长安后,必是全神投入了备战之事,不会、也不应当在这个时候,还如此专注于私情。尤其关于这场战事,朝廷前些时日应当出现了变数。战令的迟到,就是个证明。

  这样的特殊时期,他怎还会分心在这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事上?

  姜含元越想,越觉反常。甚至到了最后,她又想起那日他们分开之时,她心中生出的那种莫名的不祥之感。这一夜她再也无法安然,第二天清早,迫不及待去寻王仁,询问当时情景。然而一番盘问过后,只确定了一件事,那些天因炽舒休战消息的干扰,朝廷里确实冒出一片止战之声。

  “殿下说,王妃收好便可。其余一切皆好,王妃不必挂心。”他最后说道。

  姜含元依旧怅然,随即又暗笑,大约是自己天性悲观,凡事容易想得过多。

  能有什么不好的事?就算朝廷里出现了一些干扰的杂声,这也难免。他必能应对。

  原本就没什么事。他送这把刀来,只是忙碌之余的一个寄情之举罢了。

  她叫王仁稍等,归帐匆匆写了封信,让他带回长安交他。

  她也没时间再过多想着此事了,发兵在即。

  数日后,大军集合。姜祖望率领全体将士誓师祭旗,随即照着原定计划,兵分三路,北出雁门。

  中路大军出青木原的那日,旌旗蔽日,军容威严,队列以两百人为一行军方阵,首尾相衔。斥候、先遣军队、□□营、骑兵、步卒,辎重部队殿后,队列迤逦延绵,长达十余里。和青木营对峙多年的狄营早已刺探到了动静,数日前便撤退。

  姜含元这支大军的统领赵璞是位老将军,作战素以稳健而著称。姜含元对他很是敬重,处处配合。反观炽舒,此前夺位登基之后,虽也立刻着手调集人马,以应对来自大魏的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,但尚未完全处理好的内部纷争还是影响到了备战的步调。

  他原本的计划是尽量拖住对方,争取时间。只要再给他三个月,他自忖便能彻底肃清内部,如今却未能如愿,魏军这么快便兵分三路扑来,应对未免仓促。两相对比,结果可想而知。

  魏军行军数日,挺入燕州之后,接连打了几场遭遇战,均未遇到大的阻力,顺利前行,只用了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,便夺下了燕州的军事要地大宁,接着,目标直指广宁。

  广宁是燕州郡府的所在,也是最大的军事要塞。只要再打下广宁,燕州基本便算到手,接下来,便可剑指幽州。

  广宁平日便有常驻军队五六万人,炽舒自然不会坐看幽州失去左路屏障,早在战事之初,便制定了重点在此迎战反击的计划,这也是为何魏军起初一路奏凯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炽舒在此做了充分准备,紧急调来另外五万人马,共十来万的大军,由他的亲信左光王坐镇。此人是北狄贵族,有着雄狮之号,到任之后,日夜备战,等到魏军抵达那日,广宁方圆三百里内坚壁清野,城关固若金汤,如同一座不可跨越的大山,横亘在了魏军前行的道路之上。

  魏军的这支中路大军,也终于遇到了开战以来的首次真正的考验,二月中旬,双方加起来将近三十万的人马,在广宁的门户之地天关遭遇。